近日,由中科牛津承担的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核心设备4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助力实验室的正常高效运行。
清华大学是中国“双一流”大学的顶级院校,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属于校级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因其测试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而享有盛誉。去年,以“为磁共振仪器国产化共同奋斗”作为合作理念和宗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与中科牛津达成首次合作,对实验室6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升级改造,第一次试用国产高场核磁。6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配备的自动进样器自2023年10月8日安装至今,已正常运行188天,当前零故障、零报错,清华大学反映:“旧型仪器设备改造及配备的自动进样器大大提升了测试效率、广受好评。”
基于6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升级改造的成功案例,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近日再次与中科牛津合作,对发生故障的4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了升级改造。 中科牛津牵头承担了“十四五”科技部“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顺利推进国产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仪器研制、工程化开发及产业化。3月22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朝阳研究员在磁共振实验室对中科牛津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并与负责人杨海军教授在机柜前合影留念。 杨海军教授(左)、刘朝阳研究员(右) 近期国家正大力推广“大规模仪器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是党中央着眼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此次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的核磁设备更新改造,标志着中科牛津核磁共振波谱仪在用户体验、仪器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上迈入一个新的台阶。